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餐饮业发展拉动其增长 中国调味品业继续冲高

发表时间:2024-03-20 23:54:26 来源:新闻动态

  2003年380亿元,2004年590亿元,2005年880亿元,2006年销售额预计冲破千亿元大关——近年来,我国调味品业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饮食业中增幅最快的门类之一。伴随着市场销量的快速增加,调味品行业逐渐走出不饱和竞争,表现出集中度提高、大规模的公司主导性增强、销售重心转移的特点。

  2004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居民已进入高品质生活阶段,饮食由“吃饱”向“吃好”发展,口味由“有味”向“好味”发展,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在逐步扩大。纵观2005年~2006年前5个月的发展,这种趋势已经显露出来,问题大多有以下几点:

  1.企业的产品生产硬成本提高要求涨价。随国家对调味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调味品各子类产品行业标准陆续出台,调味品制作的用料越来越规范。如鸡精行业标准出台后,对鸡肉和氮含量两项硬指标的规定,使得全行业的鸡精制作成本大幅度上涨,鸡精即将面临全行业大涨价。

  2.厂家定价不合理,利润过低,要求向中高档发展。一方面,调味品厂的基本原材料为农副产品,这一些产品的价格近年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国内调味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定价上面都会存在不合理性,随国家对员工福利、税收等方面的规范化调整,也迫使厂家重新调整产品价格。

  3.调味品企业急欲摆脱区域性束缚,也使得厂家对利润的要求提高了。调味品企业无论是出于本地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的恶化,依靠本地生存困难,还是想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销售,都需要生产中高档产品来支撑。简单来讲,比如福建的企业要将一箱酱油运到外省,先不谈赚钱,仅运费就得6~8元/箱。如果只是单纯销售一般的酱油,价格上就没有办法与外省的地产品牌相竞争。

  产品中高档化慢慢的变成了调味品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海天、味事达、美味鲜等业内大厂推出了多款高档化产品。但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的市场现在的状况来看,品种比较杂乱,形象不够统一的情况较为突出,若选择走中高档路线,企业在产品形象方面还要消耗一定的功夫。

  传统调味品中,除了酱油、醋等大宗产品之外,调味汁、酱、复合调味料的市场需求也在一直增长,中式调味品、西式调味品共存共荣。先前的调味汁都是比较便宜的烧烤汁类产品,销量较少,后来广东公司开始尝试将调味汁推向深入,拉动了整个调味品产品高档化的发展。如广东一家公司生产的鲍鱼汁,其生产的基本工艺很简单,一般能生产蚝油的设备即可生产,但利润明显比蚝油高得多。该企业也充分意识到这一新项目的快速成长趋势,于是迅速调集资金抢先对此产品做宣传和推广,目前该企业已在鲍鱼汁市场占有很重要的市场地位。其他如牛肉汁、鸡汁及其他汁类产品,也均得到迅速拉动。

  另一方面,调味品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也已显露出来。此前在中国大陆境内,酱油只是叫做酱油,之后从广东、香港地区开始,细分出老抽、生抽,再又发展为老抽、生抽、鲜味酱油,其他的还有各种功能性酱油,如蒸鱼酱油、红烧酱油、凉拌酱油等,其他调味汁、调味粉产品也是如此。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也使行业内的分工趋向专业化,如提到深色酱油,大家都很自然地想到海天,提到鲜味酱油,大家想到的是味事达,提到蚝油,大家想到的是李锦记,提到复合调味料,大家想到王守义十三香。

  近两年,餐饮慢慢的变成为调味品销售的主导性渠道,餐饮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动了调味品的快速的提升,两者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00亿元,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快速地增长,同年餐饮业调味品出售的收益首次突破200亿元。预计2006年餐饮业出售的收益将突破1万亿大关,餐饮业的迅猛增长也必将促进调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以往相比,调味品产业在销售模式和销售经营渠道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前,调味品在销售上大多分布在于批发流通渠道,过于依赖各地的副食品批发商业市场以及副食品经销商来进行销售。现在则表现出全渠道发展的趋势,即从单一的批发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向现代零售渠道、餐饮、封闭渠道、工业渠道延伸,发展为经销商经销+企业直营(餐饮、商超、工厂等)的双重模式。所以调味品企业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还要及时作出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国内有很多中小调味品企业,已经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但精细化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高成本、低收益,早期尤为明显。而解决这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产品线要长,这样在精细化的过程之中,产品才能支撑市场对费用的渴求,使精细化成为利润而不是负债的来源。

  (2)国内大企业整合市场。本土大型调味品企业,如海天、味事达、美味鲜、恒顺等,近年来市场活动频繁,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方面加剧竞争,迫使小厂退出市场。很多产能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要么退回到二线市场,要么在思考退出行业,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局面。